我院成功举办计算机学科前沿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25-11-16浏览次数:217

 

20251115日至16日,我院成功举办了“计算机学科前沿学术论坛”。本次论坛聚焦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邀请来自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福州大学、郑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的六位知名学者作专题报告。论坛围绕声学感知与通信、机器触觉、生成式AI与低空网络、生物信息学等多个前沿领域展开深入探讨,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论坛由学院院长袁培燕主持。学院相关研究方向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国家杰青、清华大学何源教授以《智能时代的声学感知和通信》为题,分享了其在声波通信与感知定位方面的突破性研究。何教授表示,尽管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底层感知与通信技术仍是智能系统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基础。他以“美团无人机送餐”为例,生动展示了声学定位技术在复杂城市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国家杰青、湖南大学谢鲲教授在《广域高频多维监测数据的高效采集与智能分析方法研究》报告中,深入探讨了网络测量在自动驾驶网络、算力网络等新型架构中的基础作用。谢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矩阵的稀疏测量方法,通过采样部分路径或节点状态,即可高精度恢复全网性能数据,大幅降低了测量开销。

福州大学赵铁松教授以《机器触觉编码与交互研究》为题,探讨了触觉信息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重要价值。其科研团队围绕触觉信号采集、编码、传输与重构展开系统研究,提出了基于心理感知模型的触觉编码方法,在保证低延迟的同时,将码率降至原有水平的四分之一。实现了远程触觉反馈与实时操作,为远程医疗、虚拟现实等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撑。

郑州大学李亚飞教授以《效用感知的时空任务动态分配机制研究》为题,分享了其在时空智能与任务调度方面的研究成果。李教授表示,在共享出行、低空经济、多式联运等复杂场景中,如何实现资源与任务的高效匹配是提升系统整体效用的关键。团队提出的一种基于预测与再分配的动态任务分配框架,通过多空注意力网络预测未来任务分布,并结合深度强化学习实现跨平台资源协同。

吉林大学孙庚教授以《生成式AI与大模型赋能低空无线网络优化》为题,探讨了生成式AI与大模型技术在低空通信中的创新应用。孙教授团队将生成式扩散模型与深度强化学习相结合,显著提升了动作空间的搜索效率与系统收敛速度。此外,他们还构建了基于大模型的自动建模与求解框架,实现了从问题描述到方案生成的全流程自动化。相关成果在物理层安全通信、通感一体化、星地协同等场景中均表现出优越性能。

南方医科大学官道刚教授以《多学科交叉技术的进阶研究方案及转化应用》为题,展示了生物信息学、系统药理学与人工智能在复杂疾病机制解析与药物研发中的融合应用。官教授团队通过多组学数据整合与动态网络建模,精准识别疾病驱动基因与非编码RNA,并从中药天然产物库中筛选出具有治疗潜力的活性成分。他们进一步利用图神经网络与电子等排体替换策略,对候选分子进行结构优化与成药性提升,并设计了靶向递送系统,实现了药物在特定组织中的高效富集。相关成果在脑卒中、骨质疏松、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模型中得到实验验证,部分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在自由交流环节,与会师生与报告嘉宾就技术细节、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频繁,激发了诸多学术合作意向与研究灵感。

本次论坛充分展现了计算机学科前沿技术与交叉领域的活力与潜力,六位专家的报告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践价值,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引导与思想启迪。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院与国内外高水平团队的交流合作,不断推动计算机学科的创新发展。

专家介绍:

何源,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导,国家杰青,软件学院党委委员、可信网络与系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物联网专委会常委,ACM SIGBED China常委,中国自动化学会工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专委会委员。研究领域涉及物联网、无线网络、移动和普适计算等。

谢鲲,湖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优秀硕士生导师,长沙市“巾帼建功”标兵,湖南大学岳麓学者,湖南大学科研标兵。担任超算与人工智能融合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

赵铁松,福州大学教授,福建省媒体信息智能处理与无线传输重点实验室主任、福州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及福建省百人计划等人才项目。主要研究计算机视觉、触觉及具身应用,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省重点项目等5项,发表TIPTPAMITMMIEEE汇刊或CVPRACM MMCCF A类会议论文70余篇,获福建青年科技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

李亚飞,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郑州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智能集群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时空大数据、人机融合智能、Sim-to-Real等。主持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中原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已在国际顶级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孙庚,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吉林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吉林省省域拔尖人才、吉林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吉林省高校优秀青年科研创新人才和小米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无人机通信和低空无线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在IEEE TMCIEEE ToNIEEE JSACIEEE TIFSIEEE TWCIEEE TCOMIEEE INFOCOM等期刊和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热点论文4篇),出版教材两部,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官道刚,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教授、博导、教研室副主任,广东省单细胞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香港浸会大学整合生物信息医学与转化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广东省生物信息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主要从事复杂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关键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及其分子机理的计算建模。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16项,其中个人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2项,香港研究资助局项目1项,香港浸会大学学科发展资助基金3项。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赵俊红)

返回原图
/

 

Baidu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