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应我院邀请,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黄源源副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AI赋能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张俊娜教授主持,学院相关研究方向教师及研究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报告。
报告中,黄源源老师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全过程,系统阐述了AI在选题定位、文献管理、写作优化、图表生成、语言润色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实战技巧。他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与教学经验,通过多个跨学科案例,生动展示了AI工具在提升科研效率、拓展创新思路的显著优势。黄老师指出,在当前科研范式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AI已成为学术写作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写作中“选题模糊、文献低效、写作冗长”等困境。他特别强调了在使用AI工具时应遵循的伦理规范与学术诚信原则,提醒师生在使用AI生成内容时注意标注、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真正做到“人机协同、伦理先行”。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AI润色是否会影响论文原创性”、“如何在使用AI的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跨学科研究中AI工具的选择策略”等问题踊跃提问,黄老师结合自身实践一一予以细致解答,并鼓励师生合理利用智能工具,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
本次报告内容前沿、案例详实,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指导意义,为我院师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术写作与科研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专家介绍:
黄源源,中美联合培养博士(华盛顿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硕士和博士;现为先进密码技术与系统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密码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或主研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一区IEEE Transactions期刊发表论文;担任Nature旗下国际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编委,CCF推荐期刊SCN首席客座编委(Lead Editor)、国际期刊Frontier in Physics特邀副主编、《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杂志学科专家、《高原山地气象研究》编委会青年委员、国际会议AINLP2025组织委员会主席等。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赵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