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伟德官网下载苹果版外国语学院!当前时间:

培养工作

外国语学院举行“2025年《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

发布时间:2025-10-15浏览次数:180


为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0月13日晚,外国语学院“《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在国培教室正式启动。首场论坛由2024级两位翻译硕士研究生主讲,围绕教程第一单元“中国时政文献翻译概述”展开,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论坛上,王小楠同学首先作专题分享。她介绍了中国时政文献外译的基本特点与核心原则,分析了翻译实践中常见的典型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并强调合理利用权威电子资源库对确保译文准确性与规范性的重要作用。她的报告逻辑清晰、例证详实,为后续系列论坛奠定了良好基础。

随后,牛莉娟同学就中国时政文献外译中的具体难点展开讨论。她结合丰富翻译实例,对修辞手法、流水句、无主句、反复结构及用典等高频率难点进行了细致解析与现场演示,系统介绍了各类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和技巧。最后,她对第一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扎实掌握这些翻译策略对提升译文质量、增强国际传播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最后,张长辉老师对两位研究生的报告进行点评,充分肯定了她们前期的充分准备与现场的出色表现。他在点评中进一步阐释和厘清了中国时政文献翻译的核心原则与关键技巧,讲解深入浅出,在场同学深受启发。本次论坛有效激发了同学们钻研时政文献翻译的热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是学院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论坛自10月13日持续至12月29日,每周一晚在学院国培教室举行。论坛面向全院翻译硕士研究生,每期由2至3名2024级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围绕《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英翻译教程》相关主题,分享翻译方法与学习体会,旨在系统强化学生的时政文献翻译能力,积极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供稿:王小楠 审校:张长辉 终审:娄宝翠)


为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020日晚,外国语学院“《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第二期活动在学院国培教室顺利举行。本期论坛由2024级翻译硕士研究生荆文楠、胡静担任主讲,围绕教材第二单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展开深入讨论,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交流互动热烈。

论坛伊始,荆文楠同学作专题分享。她聚焦时政文献中的核心概念与关键语句英译,系统讲解了“两个确立”“四个意识”“等核心概念的译法,对比分析了概括式与解释式翻译策略的适用场景,强调翻译过程中应兼顾语义准确与政治立场传达,避免因表述不当引发误解。她的分享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为同学们构建了系统的时政概念翻译框架。

随后,胡静同学就时政文献翻译中的难点展开深入解析。她结合典型的文本案例,针对“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的借代处理、“令之不行,政之不立”等典故的转译策略等高频率难点进行了实操演示,阐释了“忠实原文为要、坚定政治立场为本”的译后反思原则,并分享了特定语境下词汇灵活省略的实用技巧,使同学们认识到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是提升时政译文传播效果的关键。

最后,张长辉老师对两位研究生的分享进行了点评,对她们充分的准备和全面的分析予以高度评价。张老师结合分享内容,进一步阐释了时政翻译中“忠实原意、灵活变通”的核心原则,并以“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等译例补充说明了语境适配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讲解深入浅出,令在场同学深受启发。

本次论坛深化了同学们对时政文本翻译规律的理解,进一步营造了学院专注专业、潜心钻研的学术氛围。“《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是学院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论坛自1013日持续至1229日,每周一晚在国培教室举行。活动面向全院翻译硕士研究生,每期由232024级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围绕《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英翻译教程》相关主题,分享翻译方法与学习心得,旨在系统提升学生的时政文献翻译能力,积极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助力高质量翻译人才培养。

                                 (供稿:荆文楠、胡静 审校:张长辉 终审:娄宝翠)

为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027日晚,外国语学院“《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第三期活动在学院国培教室顺利举行。本期论坛由2024级翻译硕士研究生梁晓晴、孙俊怡担任主讲,围绕教材第三单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展开深入探讨。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交流热烈。

梁晓晴同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主题,从核心概念、关键语句、文本试译、译文评析到译后反思,系统梳理了时政文本翻译的核心原则与实用技巧。在分析文本一的试译案例时,她从多个维度展开细致评析,提炼时政文本翻译的关键方法,传递了“语言为基、思想为核”的翻译理念,并进一步从“词语搭配与语料检索”“汉语流水句与英语周密性”“诗词翻译与语篇观照”三个角度进行反思,引导同学们构建系统的翻译思维。

孙俊怡同学就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转录文本展开翻译解析。她认为,翻译应贴合原文口语化特征,注重表达多样性以避免重复;处理四字词语时可运用释义法,必要时添加注释以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翻译实践后,她进行了深入反思,反思核心围绕两点:一是诗词翻译需立足语篇语境,兼顾整体表达;二是善用正副文本的互补作用,实现译文表里呼应。最后,她还总结了字幕翻译的相关注意事项。在案例研讨环节,两位同学共同提炼诗词翻译要点,强调在“信、达、雅”基础上注重语境适配,并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译法为例,阐释时政翻译“融通中外”的要求,呼应王毅外长相关翻译实践的逻辑。

张长辉老师对两位研究生的分享进行了点评与总结,充分肯定了她们充分的准备和全面的分析。张老师还结合余苏凌教授的一篇论文,解析“铺排”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教材内容与学术前沿有机联结,为学生论文写作与专业成长提供方向,讲解内容令在场同学深受启发。

本次论坛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时政文本翻译规律的理解,营造了学院专注专业、潜心钻研的学术氛围。“《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是学院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论坛自1013日持续至1229日,每周一晚在国培教室举行。活动面向全院翻译硕士研究生,每期由232024级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围绕《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英翻译教程》相关主题,分享翻译方法与学习心得,旨在系统提升学生的时政文献翻译能力,积极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助力高质量翻译人才培养。

(供稿:梁晓晴、孙俊怡 审校:张长辉 终审:娄宝翠)

为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13日晚,外国语学院《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在国培教室举办。论坛由2024翻译硕士研究生刘康、徐冉主讲,围绕教单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展开,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刘康同学首先阐释了“江山”与“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了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她重点讲解了与“人民”相关的核心概念及其不同译法背后的文化认知差异。对于关键语句中二字、三字、四字、多字铺排形式,采用合并重复、一对多、多对一、概括性翻译等翻译方法,在场同学深受启发。

徐冉同学围绕中国时政文献外译中的具体难点展开了深入讨论。她结合时政文本与语篇,对无主句和三字组合等语言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与现场展示,重点说明了在不同语义情境下英译的注意事项。最后,她总结了常见的翻译偏移现象,并强调扎实的翻译策略对提升中国外宣与文化外译的质量与效果至关重要。

齐建晓老师对两位研究生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通过具体的翻译实例,提出具体问题,引发同学们的思考。他强调翻译硕士撰写学位论文时要有问题意识,并聚焦具体翻译现象,鼓励同学们要多积累、背诵,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翻译实践中与会同学受益颇深。本次论坛同学们学习时政文献翻译指明方向,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

“《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是学院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论坛自1013日持续至1229日,每周一晚在学院国培教室举行。论坛面向全院翻译硕士研究生,每期由232024级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围绕《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英翻译教程》相关主题,分享翻译方法与学习体会,旨在系统强化学生的时政文献翻译能力,积极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供稿:刘康 徐冉 审校:张长辉 终审:娄宝翠

为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110日晚外国语学院“《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在国培教室举办。论坛由2024级翻译硕士研究生朱茵、宋振婷、高慧琳主讲,围绕教材第五单元“既要注重总体布局,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展开,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朱茵同学围绕“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等核心概念及关键术语,阐释其内涵与英译要点。重点分享了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中文动词动态感向英文名词静态感的转换,妥善处理中文流水句与意合结构,并注意主语的转换与显化,以提升译文的准确性与流畅度。

宋振婷同学聚焦于中国特色术语的翻译,对“牵牛要牵牛鼻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等典型政治文本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炼出直译、意译、释译等多种翻译方法。最后,她总结了翻译过程中需遵循的核心原则与常见翻译问题的应对方法,在场同学深受启发。

高慧琳同学就翻译《习近平治国理政》中出现的难点,带领同学们进行讨论。她从具体的专有名词译法的变化、中英文句式转换如何再现原文修辞特点,以及原文中的俗语、谚语或俚语如何处理深入讲解,通过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展示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和语言风格。随后,她又讲解了漫画翻译的特点,尤其是翻译时政漫画传达政治概念,坚持以我为主,确保中国特色政治概念的准确传播。

最后,齐建晓老师对三位研究生的精彩讲解给予了肯定。他通过具体翻译实例,引导同学们思考中文俚语、谚语及俗语的翻译策略,并强调译者必须具备扎实的中文功底,在动笔前深入理解其内涵。他指出,同学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特殊现象,均可作为论文选题的切入点,从中挖掘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他的指导不仅为同学们拓宽了学术写作思路,也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学术研究兴趣。

“《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是学院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论坛自1013日持续至1229日,每周一晚在学院国培教室举行。论坛面向全院翻译硕士研究生,每期由232024级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围绕《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英翻译教程》相关主题,分享翻译方法与学习体会,旨在系统强化学生的时政文献翻译能力,积极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供稿:朱茵 宋振婷  高慧琳  审校:齐建晓)


为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理解当代中国》教材教学实践,服务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1月17日晚,外国语学院《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在国培教室举办这次论坛由两位2024翻译硕士研究生主讲,围绕教单元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展开学习2024、2025级翻译专业研究生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论坛伊始,赵慧敏同学结合《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英翻译教程》核心教学要求,明确了本次课程“思政+专业”的双重定位。她首先梳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战略部署,阐释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改革的时代意义,强化制度自信与使命担当。随后,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公平正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20余个核心概念,详细解析了“多元译法,对比不同译法的适用场景与表达效果,帮助构建时政术语翻译知识体系。

在文本译例分析环节,李圆同学选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权威文本片段,针对关键语句的翻译技巧展开细致讲解。对于“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啃硬骨头、涉险滩”等表达,她从选词措辞、修辞还原、语境适配等角度,剖析了译文的精妙之处;针对时政文本中常见的四字格连用现象,通过对比《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中“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等案例,分享了“保留核心语义、适配英文表达习惯、兼顾修辞效果”的翻译策略。李圆同学还围绕高频词“把握”的多元译法、无主句处理等难点问题抛出疑问,引导台下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看法。

最后,齐建晓老师根据两位同学的讲述给出了针对性的评价。首先指出时政翻译既要精准把握核心术语的规范译法,又要灵活适配英文表达习惯,兼顾语义准确性与传播有效性。他强调,《理解当代中国》教材绝非单纯的语言学习工具,而是融通语言技能、政策认知与文化传播的核心载体,为同学们搭建起“学翻译、懂中国、善传播”的重要桥梁。希望大家以此次课程为契机,深耕教材、研读权威译本、积累时政素材,在翻译实践中深化对国家政策的理解,锤炼“以文载道、以译传声”的专业能力,为讲好中国改革故事、助力国际传播夯实基础

《理解当代中国》进课堂——MTI中国时政文献翻译论坛”系列教学活动是外国语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论坛自1013日持续至1229日,每周一晚在学院国培教室举行。论坛面向全院翻译硕士研究生,每期由232024级同学在导师指导下,围绕《理解当代中国:高级汉英翻译教程》相关主题,分享翻译方法与学习体会,系统强化学生的时政文献翻译能力,助力培养“懂政策、精翻译、善传播”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力量。

(供稿:赵慧敏 李圆 审校齐建晓 









Baidu
伟德源自英国始于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