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应邀做客“银龄讲堂”,在崇文楼二楼会议厅为文学院师生作题为“治学的一点体会”的学术报告。讲座由文学院赵黎波教授主持,学院四十余名学生参与。
程光炜结合自身数十年的学术探索与教学实践,围绕“学习规划”与“学生培养”两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阐释。他指出,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在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上存在显著差异,国内更注重引导学生在专业领域产出成果。基于这一现实,程光炜进一步谈到,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尤其是博士生群体,存在阅读范围偏窄、经典文献研读深度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术视野的拓展与研究能力的提升。他强调,学术研究必须重视团队协作的力量,既要具备“做大做细”的格局与耐心,也离不开扎实的文献基础与优良的学术环境。就学生培养问题,程光炜分享了多年来指导硕士、博士生的经验与思考。他认为,学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充满挑战,面对挫折与困惑是常态,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直面问题的勇气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程光炜提出三点具体建议:常态化举办读书会,营造持续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学术氛围;转变指导理念,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学术同行与合作伙伴;坚持因材施教,实现个体精准培养与团队整体发展的有机结合。
赵黎波对程光炜的分享表示诚挚感谢。她表示,本场讲座深刻阐释了做学问所应秉持的严谨务实与开拓创新精神,以及在育人过程中践行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为学院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学术梯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专家简介:
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史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大华讲席教授”、首批杰出人文学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包括对小说家、当代文学期刊和小说批评理论史料文献的整理。著作分别获教育部第六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代表性著作有《当代文学的“历史化”》《文学史二十讲》等,近期著作《史料的前途》(2024)、《小说的读法》(2024)。代表性论文有《当代文学学科的“历史化”》《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从田野调查到开掘》《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沉期”》等。
(文学院 刘子茹/文 邹 蕊/图)

